文化兴则国运兴,文化强则民族强。2025年以来,石嘴山市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,推动文化事业蓬勃发展。从城市广场到乡村院落,从工矿厂区到校园课堂,文艺活动遍地开花,群众参与热情高涨,文化赋能经济成效显著,一幅“全民共享、全民共创”的文化繁荣图景在塞上大地徐徐展开。
统筹谋划聚合力
部门协同点燃文化热潮
文化事业的繁荣,离不开科学的顶层设计与高效的部门协同。2025年,石嘴山市委宣传部牵头抓总,构建“市委统筹、部门联动、县区落实、全民参与”的文化工作机制,整合三县区宣传部、文联、文化体育旅游广电局、文化馆等多方力量,以打造“幸福你就秀起来”活动品牌为核心抓手,让文化活动如雨后春笋般覆盖城乡每个角落。

“幸福你就秀起来”系列活动。

群众展示秀。
这一品牌活动以“全时段、全人群、全领域”为特色,贯穿全年、覆盖全域——
舞蹈篇:7月至8月的“燃爆盛夏 全民律动”全民健身热舞活动,在三县区公园、广场、社区同步开展,专业教练每周2到3次下沉教学,不仅将《黄羊钱鞭》等非遗作品融入广场舞,更通过“以赛促训”激发参与热情,大武口区的齐舞集训、惠农区的“舞韵交融”大赛、平罗县的乡镇培训,让不同年龄段的群众都能跟上节奏、跳出风采;

舞动全城。
歌曲篇:7月中旬至9月下旬的“唱响贺兰山 声动星海湖”全民嗨歌活动,串联起干部职工歌咏比赛、原创歌曲大家唱、乡村音乐季等子活动,平罗县干部职工唱响《我和我的祖国》,惠农区工人演绎《咱们工人有力量》,乡村乐队在村口搭台开唱,歌声里满是对家乡的热爱;
戏曲篇:7月至11月的“戏韵流芳”戏曲票友展演,不仅汇聚市内戏迷,更邀请青海、四川、甘肃等沿黄九省区演员交流,秦腔《三滴血》、京剧《贵妃醉酒》等经典选段让戏迷过足瘾;
合唱篇:工矿企业职工组成合唱队,用歌声展现产业工人风采;机关单位干部职工合唱比赛,以激昂旋律诠释责任担当,唱出为民服务的初心与热忱;学校里,师生同台高歌,传递青春朝气与家国情怀;社区居民自发组建合唱团,不分年龄、不分职业,用熟悉的曲调串联邻里情,让和谐之音萦绕街巷。

激情合唱幸福生活。
朗诵篇:图书馆举办少儿经典诵读比赛,稚嫩童声演绎千古名篇,传递对文化的敬畏;学校开展经典诵读活动,师生共读圣贤语录、红色篇章,让传统文化浸润童心;各种主题朗诵会以铿锵语调重温初心使命,诉说对党和人民的忠诚;邻里诵读分享会上,老中青齐聚一堂,或念散文佳作,或诵生活感悟,用文字传递温暖。
……
贯穿7月至12月的全市群众才艺大秀,从国庆红歌传唱到中秋文艺专场,从传统器乐展演到百姓春晚,让每个季度都有文化盛宴。据统计,“幸福你就秀起来”系列活动累计吸引超13万人次参与,举办各类子活动百余场,群众满意度达95%以上。
群众主角显活力
精准服务筑牢文化根基
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,也是文化的创造者。石嘴山市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,将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“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,促进优质文化资源均衡配置”的要求落到实处,通过培育文化阵地、开展精准服务,让群众从“台下看”变为“台上演”,成为文化事业的主角。
——注重文化阵地培育,打造的新型文化空间为群众参与文化活动提供了更多载体。
“没想到森林公园里竟然新建了座美术馆,散步到这看看画展,真是一种美的享受!”市民刘海泉由衷地感慨。由本土画家何占福打造的“何占福美术馆”9月底刚揭牌就成为市民又一休闲好去处。

体验陶瓷彩绘。
在市委宣传部牵头下,本土艺术家创新创造热情被充分激发,打造了多种艺术形式的新型文化空间,成为市民争相打卡的文化胜地。大武口区美术家协会主席陈刚刚打造的贺兰山陶瓷艺术馆、大洗美术馆就是其中佼佼者。“两座展馆比邻而居,就建在大武口工业遗址公园里。周末带孩子来公园逛逛,在美术馆看了画展,又到陶瓷馆观赏了许多美轮美奂的陶瓷艺术品,还亲手做了2个陶瓷杯,感觉特有成就感,度过了一个充满艺术气息的完美周末。”市民徐彤欣喜地说。
“美术+陶瓷”的结合,不仅“复活”了石嘴山陶瓷技艺,更开发“兰山彩”系列文创产品,将贺兰山烟雨、枸杞红韵绘入瓷器,同时开设的陶瓷彩绘体验课,让普通市民在欣赏美的同时还能亲手创作陶瓷艺术品,受到了市民欢迎。“有政策支持,还有百姓认可,我对陶瓷馆和美术馆未来的发展很有信心!”陈刚刚由衷地说。
此外,全市36个社区文化活动室、23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完成升级改造,农家书屋、文化驿站实现行政村全覆盖,为群众就近参与文化活动搭建平台。
——精准化、标准化的服务,让群众参与文化活动的门槛不断降低。
在服务模式上,推行“群众点单、部门接单、专业派单”,广场舞培训根据群众需求选取曲目,从《这里是大武口》等本土原创到经典健身操,满足不同人群喜好;在专业指导上,建立“群众文艺导师库”,邀请戏曲、舞蹈、书法等领域专家下沉社区,开展“陪伴式”辅导;在特殊群体服务上,举办首届残疾人文化艺术节,设置文艺展演、技能展示、就业招聘等板块,工人街社区残疾人艺术团的非洲鼓表演、轮椅上的歌声,展现出自强不息的精神;在传统文化传承上,开展“戏曲进校园”“非遗进社区”活动,戏剧家协会主席安丽莉为学生教授京剧基本功,让《锁麟囊》等经典选段在校园传唱,培养的学生先后拿下2个“小梅花奖”,填补了该奖项在石嘴山的空白。

群众自乐班汇演。
——标准化的服务体系,让文化资源均衡覆盖城乡。
制定石嘴山市公共文化服务标准,建立文化活动效果评估机制,通过问卷调查、现场访谈收集群众意见,动态调整活动内容。如今,农村群众在家门口就能参加书法培训、文艺展演,城市居民步行15分钟即可抵达文化活动场所,文化获得感、幸福感显著增强。
“群众文化的根在群众、魂在群众,只有让群众从‘旁观者’变成‘参与者’,从‘欣赏者’变成‘创造者’,文化才能真正有温度、有活力、有生命力。我们将持续搭建更多接地气、惠民生的文化平台,让各行各业的群众都能找到展示自我的舞台、抒发情感的渠道。在引导群众广泛参与文化活动的过程中,让每一名群众都成为文化建设的参与者、城市发展的推动者,把群众的文化热情转化为参与城市转型发展的强大动力。”市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说。
文化赋能促发展
文体融合激活经济动能
文化是经济发展的“助推器”,石嘴山市将文化与体育、旅游、商业深度融合,以大型活动为纽带,让文化文艺活动成为拉动消费、促进经济发展的新引擎,实现“文化搭台、经济唱戏”的良性循环。

广场舞比赛。
大型文体活动中,文化元素的融入让赛事更具吸引力。2025石嘴山环星海湖半程马拉松赛事上,宁夏理工学院学生社团的啦啦操、人民路街道工人街社区艺术团的非洲鼓、舞龙队等喜庆表演,形成一场流动的“街头艺术节”,1.6万名跑者在文艺表演中感受城市活力,赛事吸引近4800名外省选手参赛,带动周边餐饮、住宿消费1700余万元;贺兰山汽车摩托车越野赛暨工业文化旅游嘉年华,将工业遗址与赛车赛事结合,配套电音节、非遗展演、特色小吃市集,6天吸引30万人次参与,带动消费1500余万元,其中非遗文创、地方特产销售额占比达30%;贺兰山金秋红叶徒步嘉年华暨迎重阳文化系列活动以“生态保护+全民健身+文化体验+美食消费”为核心,吸引全国游客13.68万人次,带动消费4500余万元,有力推动了文旅消费升级与“秋观叶”品牌打造。

全民歌唱比赛。
文化产业的发展,为经济增长注入新活力。非遗文创成为消费新热点,大武口工业遗址公园的剪纸、贺兰石雕刻文创产品,73%由年轻游客购买;贺兰山陶瓷艺术馆日均接待游客300余人,烧制的“兰山彩”茶具、枸杞主题瓷器,每月均有不菲的销量;音乐节、演唱会等文化活动拉动夜间消费,“灯塔之夜”乡村音乐季吸引村民、游客参与,带动周边农家乐营业额增长35%……

舞蹈展演。
政策的扶持为文化赋能经济提供保障。市委宣传部印发《石嘴山市优秀文化文艺作品奖励暂行办法》、大武口区出台《提振消费十条措施》等,发放文旅消费券,覆盖星级酒店、景区、文创产品;组织大中型商贸综合体延长营业时间,开展打折让利活动,推动“文体活动+商业消费”深度融合。如今,石嘴山已形成“赛事引流、文化聚客、消费增收”的模式,文化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持续提升,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。
文化如水,润物无声;文化如炬,照亮未来。石嘴山以文化为笔,绘就了群众幸福、经济发展、城市繁荣的画卷。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,“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,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”“大力繁荣文化事业,加快发展文化产业”。未来,石嘴山市将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,继续深耕文化事业,推动文化与多产业深度融合,让文艺之花在塞上大地开得更加绚丽,为建设文化强市、推动高质量发展注入更强动力。(记者 朱玉浩)